今日學校假期,當我和母親及姐姐前往青云亭拜神時,電臺DJ播放著山腳下男孩的“月亮圓”—— 一首在我小學時期超級流行的本地組合的歌曲。今天,咋聽這首歌時,驚覺原來屬於我的年代已過去了,這首歌的旋律、聲響等一切告訴我時間的流逝。我肯定,現今的中學生不會知道本地曾出現“山腳下男孩”這一組合,有也不很熟悉。的確,現今的人不會對一些過氣的事物懷有留戀之情,正如中秋節提燈籠這一傳統習俗般,已逐漸被嫌棄。
在和家人享用早餐時,提起以往中秋節的種種難忘回憶,我們懷念當年用玻璃紙、牛奶罐製成的燈籠。小時候,我手提的燈籠是媽媽幫我用玻璃紙製成的魚形燈籠,現在也不會有人有閒情,自己做燈籠了吧?現今,如有幸在屋外看見鄰家小孩提燈籠,他們手上的燈籠已是有聲燈籠了,即電子燈籠,如要在我居住的地方找回玻璃燈籠,會比較困難。
撇開燈籠所用的材料及其有多先進,進這十年里,我確實很少看見小孩們會出外提燈籠。不知是因為現今的小孩們不喜歡提燈籠,仰是社會問題導致家人擔心,而家人也因無暇陪自家小孩的緣故,在中秋節前後,會與朋友或家人在屋外提燈籠繞走的人算是“稀有動物”。另一讓我覺得惋惜的現象是,村裡的村民似乎不再重視中秋佳節這傳統節日,以往的制燈籠比賽已開始被認為是麻煩事,村民亦不會再因為這節日而大費周章舉辦園游活動。以往的積極態度,現今變得不聞不問。
真的懷念小時候的中秋節,懷念以往提燈籠游花園的日子,懷念一家人齊聚在屋外,喝茶、吃月餅、賞月,在屋外四周掛滿五顏六色、不同形狀的燈籠,這些回憶是現今的小一輩無法體會的幸福。我很慶倖我能在那年代出世,讓我有如此美好的童年回憶,這些回憶確實無法用金錢換取;同樣的,我為小一輩的人覺得惋惜,只因他們的童年缺了這麼一塊美好回憶。只是,華人的傳統節日會不會因此而在本土消失,我對之不報有任何期望,只因現今的人實在太現實了。